
2025年11月11日下午,由图书馆与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“大咖读书会”在昌平校区法渊阁四楼多功能报告厅顺利举行。本次活动以“解谜法律地图:关于《法律是什么》的思想探险”为主题,特邀知名法理学学者、《法律是什么: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》作者、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星教授担任主讲,为来自外国语学院、民商经济法学院、国际法学院、刑事司法学院等5个学院的70余名同学带来一场深刻而富有启发的跨学科思想盛宴。活动由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许慧芳主持,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门伟莉出席并致辞。
致辞中,门伟莉回顾了图书馆系统收藏刘教授多部著作的历史,分享了其在师生中的广泛影响力。这些著作在图书馆累计借阅量已超4000次,充分体现了刘教授学术思想持久的生命力与感召力,也为本次活动的举办奠定了深厚的读者基础。

在主题分享环节,刘教授指出,写作本质上是与读者的对话,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知识背景与接受需求。《法律是什么》一书侧重于学术探索,主要面向已具备一定法学理论基础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,旨在通过严谨的体系引导读者批判性思考法理学核心命题。他认为本科生初读时可能遇到的困难,但这正体现了跨越学术门槛的普遍挑战。相较而言,刘教授将《西窗法雨》定位于普法性启蒙读物,读者群体更为广泛。该书最初于1996年在报刊连载,写作风格力求通俗晓畅,通过生动事例与轻松笔触深入浅出地阐释法理要义。
通过对两本书的比较,刘教授阐释了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之间的辩证关系。他指出,法律具有公开性特质,不仅裁判文书应当公开,法律自身也需被人理解与运用,方能真正服务社会、实现价值。《西窗法雨》致力于使法律回归服务社会的初衷,而《法律是什么》则从理论层面为这一目标提供更深厚的批判性根基。刘教授进一步从语言学角度指出,对“法律”概念的理解,始终与读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概念联系密切相关。这种对读者身份与认知背景的重视,不仅是其两部风格迥异之作的共同创作基础,也为学子在学术阅读与写作中带来了重要启发。
互动研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。同学们围绕法律与道德、个案正义、中西法律比较及法学阅读方法等议题,与刘星教授展开深入交流。刘教授凭借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,对各类问题作出深入浅出、细致而富有启发的回应,强调法学不应是封闭的知识体系,而应成为推动理解、凝聚共识的开放平台,并鼓励大家在专业研习中始终保持思辨能力与现实关怀。讲座结束后,同学们意犹未尽,继续围拢在刘教授身边交流,学术氛围浓厚而热烈。大家表示,本次活动不仅解答了阅读专业著作时的困惑,重塑了对法律本质的认识,更进一步激发了对法学及相关交叉学科学术探索的浓厚兴趣。

作为图书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,本期读书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,更是图书馆发挥资源优势、促进跨学科对话的一次成功实践。活动通过搭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,助力学生学术思维的构建,是在培养具备人文素养、思辨能力与跨学科视野的卓越法治人才方面所做出的一次积极探索。未来,图书馆将继续深化与各学院的合作,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与空间平台优势,共同营造更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。